毁了王治郅,逼姚明退役,他凭一己之力让中国篮球倒退了二十年!

来源:流史岁月

他亲手葬送王治郅的NBA生涯,逼姚明因伤病英年退役,联赛被削弱,青训成孤岛,他却拿着正常的退休待遇,平静地告别中国篮协副主席和篮管中心主任的岗位。

殊不知,他身后留下的是一片争议旋涡,舆论场上,“他让中国篮球倒退了二十年”的评价,如同一块烙印,与他安然卸任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

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?又是为什么说他让中国篮球倒退了二十年?




这个让无数人都痛恨的中国篮协副主席信兰成正是“让中国篮球倒退了二十年”的人,信兰成认为只要把国家队这块塔尖磨得锃亮,整座金字塔就能光彩照人,哪怕底座正在被他亲手抽空。

他并非一直如此,在他两任之间的李元伟,曾试图用“北极星计划”点燃CBA的市场化引擎,让联赛成为中国篮球的造血机器,可到了2009年,信兰成二度掌印,风向彻底变了。

一记猛砍,CBA的常规赛从热闹的50场,被削减到了冷清的34场,球员们一年里最宝贵的实战舞台,就这么被压缩了。



俱乐部老板们傻了眼,比赛少了,门票和赞助怎么办?一些球队甚至因此陷入经营困境,被迫转手。

联赛的减法背后,是国家队集训的疯狂加法,他信奉超长周期的封闭集训,认为把队员圈养在一起猛练,就能练出成绩,然而,训练场上的汗水,永远无法替代职业联赛真刀真枪的对抗。

最讽刺的是,信兰成本人并非不懂比赛的重要性,他把重心转移到青训后,常年驻扎在秦皇岛,亲自督战,为他直接控制的青年队一年安排了超过100场高水平比赛!



他只信任自己能完全掌控的东西,CBA俱乐部有自己的利益,市场有自己的规律,这些都是他眼中的不可控因素,所以要压制,而国家队和青训队,才是他能随心所欲摆布的自留地。

结果呢?被他寄予厚望的国家队,成绩不升反降,2014年亚运会,中国男篮在家门口输给伊朗,连四强都没进,被视为“奇耻大辱”,整个篮球生态的根基,已然摇摇欲坠。



如果说体系的崩坏是慢刀子割肉,那么对顶尖天才的过度使用,则是一场惨烈的透支。

在信兰成的管理模式下,王治郅和姚明这两位中国篮球百年不遇的瑰宝,更像是工具,而非需要精心呵护,征召本是国家荣誉,但在那个时代,却变了味。

信兰成频繁地以各种名义,将正在NBA打拼的王治郅和姚明召回国内,目的呢?很多时候并非奥运会、世锦赛这样的顶级大赛,而是大量商业性质的热身赛,或是意义不明的小型比赛。



这每一次的跨洋飞行,每一次的时差颠倒,都是对他们竞技生命的无情消耗,NBA一个赛季下来本就筋疲力尽,夏天是他们最宝贵的恢复和提升期,却被这些低价值的比赛占满。

终于,有人感到了窒息,2002年,被誉为“追风少年”的王治郅,感觉无休止的征召正在影响他在NBA的进步,于是选择性地拒绝了一次,他想沟通,想寻找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。

他等来的不是沟通,而是雷霆万钧的打压。



信兰成没有出面做任何解释和斡旋,反而直接宣布将王治郅开除出国家队,紧接着,舆论的脏水泼天而来,“叛国”的帽子死死扣在了这位中国登陆NBA第一人的头上。

这一招杀鸡儆猴,威力巨大,王治郅的职业生涯黄金期因此蹉跎数年,直到2006年才得以回国解决此事,而这一切,后辈姚明都看在眼里,前辈的遭遇,让他再也不敢说一个“不”字。

配合征召从一道选择题,变成了唯一的必答题。



代价是惨痛的,姚明在常年的超负荷运转下,伤病不断加剧,2011年,年仅31岁的他,因脚踝的又一次骨折,无奈宣布退役。

而王治郅,谁也无法计算那几年的空白,让他错过了怎样的高度。

这种人才使用的随意性,甚至体现在一些小事上,曾在美国参加青训的希望之星陈江华,被急匆匆召回,结果一场比赛只象征性地上了15分钟,官方给出的解释是“有伤”。天才,在这样的体系里,仿佛成了可以随意丢弃的消耗品。



当成年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接连碰壁,尤其是2009年天津亚锦赛的惨败,让时任体育总局副局长的蔡振华都忍不住当面质询后,信兰成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避风港——青训。

这像是一场战略转移,既然成年队搞不好,那我就从娃娃抓起,培养自己的人才,他一头扎进秦皇岛的训练基地,数年不过问CBA,全身心投入到他亲自打造的青训里。

他对这片自留地倾注了极大的心血,展现了惊人的控制力,然而,他建立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才孤岛。



这些被圈养起来的年轻球员,脱离了CBA这个国内最高水平的职业土壤,缺少了与成年球员在真正赛场上竞争和磨合的宝贵经验。

这套“绕道走”的方案,本质上是对职业联赛体系的不信任,他甚至曾阻止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去参加NBA选秀,试图将人才的成长路径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,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。

尽管投入巨大,从他这套封闭体系里走出来的周琦、王哲林等球员,始终未能达到外界预期的高度,无法像姚明那样真正撑起中国男篮的未来,人才断层的危机,已然显现。



当问题暴露时,信兰成惯用的处理方式,不是反思体系,而是频繁地更换教练,这是一种典型的管理手段,将系统性的失败,轻描淡写地归咎于个体的无能。

面对外界排山倒海的批评,信兰成在一次采访中为自己辩解,他觉得自己只是“保守、缓慢”,并没有做过违背良心或违法乱纪的事,只是没有满足大家的期待,为此感到委屈。

但这真的只是“保守”吗?这是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,对全面控制的偏执,在这种理念下,个性鲜明的顶尖球星、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人才,全都被简化成了棋盘上可以随意调遣的棋子。



即便在国内争议巨大,他依然能在2014年当选亚篮联主席,这本身也充满了讽刺,中国篮球在那段时间的倒退,并非偶然。

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,告诉我们任何违背现代体育发展规律,试图通过压制生态、牺牲个体来追求短期集权目标的尝试,最终都只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停滞与枯萎。